精神病学与诺贝尔奖
精神病学属于医学门类中一门年轻而独立的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其历史并不久远。1883年,Kraepelin把精神病根据症状有系统地加以分类,奠定了精神医学的基础。
遗憾的是,精神病直到今日其基本病理仍然是谜,大多数精神疾病没有明确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也无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其治疗方法仍然主要是由医生主观根据症状表现来判断诊治。这种疾病困扰人类的历史非常久远,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历程中可窥见一斑。
把人变成“傻子”的技术获得了诺贝尔奖
精神病患者在东西方都曾被视为恶魔缠身的人而受到普通人的歧视。直到19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正视这一病症,出现了由政府设立的收容所,但其中并无医治手段,主要是将精神病患者拘禁到俗称的疯人院。
1935年葡萄牙医生莫尼茨基于精神病症是由脑的部分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脑前叶切除对某些精神病是有效的这一假说,开始着手实施脑白质切除手术,一时间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因而在1949年被授予了诺贝尔医学奖。
这一手术需要在患者颅骨开孔,伸入手术器械后切断神经纤维。1942年~1952年美国有万余名患者接受了手术,包括肯尼迪家族的一位女性。这一手术的悲剧性后果是大多数患者都在术后陷入了痴呆弱智的状态,而失去了对快乐的任何感知,因而根本谈不上疗效。这一严重后果使得这一手术在20世纪60年代被医学界抛弃,有效性完全被否定。有人评价“诺贝尔奖委员会把奖颁给了把人变成傻子的技术”。诺贝尔奖委员会也在1997年公开声明,对这一颁奖历史表达遗憾。此后,诺贝尔奖对有关精神类疾病的颁奖采取了极端审慎的态度。
如日中天的弗洛伊德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与莫尼茨生活同时代,精神病学界最闪亮的明星莫过于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他提出精神分析学说,并创建了精神分析学派,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叶基本上统治了主流的精神病学。
1915年弗洛伊德首次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1917年~1920年每年都被提名。1927年~1938年,他又7次受到提名。1937年不少于14位教授或诺贝尔奖获得者再次提名弗洛伊德,尽管当时其声誉如日中天,但还是没能在评审中获得通过。
当今相比于确切疗效的药物治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已经退居非主流的一隅,而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坚持也印证了审慎的价值。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长达20年的时间中顶住压力,以实践来求证真理,无疑是非常睿智的。
卡尔松苦等诺贝尔奖近40年
(瑞典国王向卡尔松授奖)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生物化学的发展,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研究对最为神秘的脑的神经运行机理展开了探索。200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瑞典的药理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等人,理由是他们发现了“神经系统中信号传递”的奥秘。
其实早在1957年,卡尔松和瑞典隆德大学的合作者们就发现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他们通过一系列试验发现,位于大脑基底神经节上的多巴胺在控制人的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多巴胺与受体结合后调控着包括控制人的行为在内的许多大脑活动。这一发现解释了氯丙嗪和其他一系列精神药物的作用机理,并引导了药物的开发方向,最终促成了现代精神病治疗以药物为主导的格局。
尽管直接可以解释精神病病因的神经科学成果仍然没有到来,但神经功能特别是脑神经功能受各种化学物质的复杂影响,不解明脑的功能原理就无法解释精神病症已成为一个普遍共识。对脑的神经功能研究已被公认为今后的获奖热点。
诺贝尔奖获得者纳什是康复的精神病患者
(约翰·纳什)
诺贝尔奖被世界瞩目的重要原因就是其彰显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一宗旨由一位精神病患者的获奖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纳什教授获得。纳什教授在30岁的学术巅峰期出现了幻听幻视等精神症状,而最终入院被确诊为精神病患者,当时接受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如胰岛素休克、电休克等,最终在药物治疗以及妻子和学校的帮助下,重新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并且持续开展科学研究。电影《美丽人生》就是根据他的这一经历拍摄的。
精神病患者也能够获得世界最高的科学荣誉,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说明精神病尽管病因不清,无法根治,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得到良好的控制。精神病患者不是无可救药、不可理喻的疯子,在得到正确的治疗后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对社会不但没有危害而且可以做出杰出的贡献。
精神病学可能获奖的几条路径
在精神病学目前的处境下,结合诺贝尔奖的历次颁奖历史,可预测的精神病学的获奖之路,大致有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种,也是可能最先获得突破的领域还是精神病的药物治疗之路。这一道路最大的障碍在于,精神病属于人类特有的疾病,病症的发生多体现在动物所不具备的第二信号系统之中,因而无法进行动物实验。正因为缺少了人类“朋友”的助力,使药物的研究之路漫长而进展缓慢。但偶然发现治愈药物的可能性尽管小却依然存在。首先发现了治疗方法,而后才推动了病理机制的研究,这样的史实在医疗史上并不罕见。
其次,寄希望于基因科学及脑科学的进步。目前认为,人从胚胎到婴幼儿期,第一信号系统优先完善,并以此为基础发展自身的第二信号系统,在第二信号系统达到某种程度的成熟之前,病情无法被察觉。这一现状使得精神病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目前预防是无法实现的。如能解明脑的神经功能以及精神形成中的生化关联,就可能发现某一生化指标,做到精神病症的早期诊断,继而使预防变得可能,这条路也是西方医学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