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精神疾病防治与康复,欢迎光顾冉升健康。合肥青少年心理咨询热搜:焦虑抑郁强迫

合肥心理咨询_安徽精神病医院_冉升健康,精神病治疗与康复机构

医疗 · 健康 · 养老
冉升首页 > 学科前沿 > 学术动态

“睡眠干预”——可以操纵我们的心理活动吗?

2018-05-15董毅 阅读

这里所说的的“睡眠干预”,不是说一个人的睡眠不好,我们采用药物等方法来改善睡眠。而是指针对睡眠的某些生理特性,采用某种方法施加影响,从而达到被干预者的心理或精神活动的改变,如提高认知能力、减低梦魇水平、增强自我意识水平等。

“睡眠干预”是基于人们对睡眠生理活动的认识和理解。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认为睡眠只是大脑的“休息”和意识的“关闭”状态,而是大脑的一种生理活动现象,就像我们清醒状态下大脑活动一样,睡眠状态下我们的大脑仍处于“活动”中。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睡眠中我们的大脑同样具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甚至在某些方面学习记忆的效果更好。如给人学习某些知识或技能,而后其中一部分人处于觉醒状态,而另一部分人则进入睡眠,数小时后对他们作测评,结果发现经过睡眠者较觉醒者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这表明人在睡眠当中大脑是具有学习和记忆加工作用。

1526380042663276.png

后来科学家发现,睡眠的这种学习记忆加工作用主要是发生在我们的非快眼动相睡眠期,并且大脑的慢波活动增加与睡眠后学习成绩改善有关。进一步的研究证实,睡眠学习涉及神经元突触的形成、强化或选择性清除,这可能构成了我们在睡眠中学习记忆的基础。

1526380042563617.png

1526380042630848.png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我们能否利用睡眠的这种生理特性,通过某种干预方式来提高增加我们所需要的心理现象,如认知能力,或减少消除我们所不需要的心理表现如负性情绪?动物试验研究表明,在睡眠状态下,人们可以改写空间记忆。早期Marshall等的研究表明,在人的慢波睡眠中,给予一种条件化刺激,能够显著提高人的空间定们能力。Schreiner等的研究也证实,睡眠中给予线索匹配刺激者的记忆力明显较非线索匹配者提高,并发现非快眼动相睡眠中,言语线索与额叶负波、高频率的额慢波、以及右额和左顶θ功率波动的增加有关。有人提出,两个不同刺激共存的恐惧条件化,对其中一个刺激条件化反应的消退,可导致睡眠(但非觉醒)状态下消退的泛化,因而临床上可在睡眠中采用刺激条化反应消退技术来治疗恐惧症状。国内的研究也证实,在慢波睡眠中反复暴露与恐惧记忆相关的条件线索,可显著降低恐惧反应。有研究表明,PTSD的发生和维持可能与创伤后睡眠剥夺影响自然消退加工有关。后来人们采用一些物理干预方法,如直流电刺激技术,结果发现慢波睡眠经颅电流刺激可提高陈述性记忆,缩短ADHD患儿go/no-go任务的反应时间,促进癫痫患者的叙事和视空间记忆操作,改善轻度认知损害者的视陈述性记忆等。

1526380042382555.jpg

1526380042146676.png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在睡眠中我们同样可以对心理活动进行影响干预,正像在觉醒状态下我们的心理干预一样,并且这种“睡眠干预”可能避免觉醒状态下心理干预常见的“阻抗”现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不同干预技术的发展,“睡眠干预”可能将会成为心理和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选择手段。也许科幻片“盗梦空间”中所描述的情景将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Stickgold R, et al. Maquet P, et al. Siegel JM, et al. Science. 2001, 294(5544): 1052-1057, 1048-1052, 1058-1063.

2. Walker MP, et al. Neuron. 2002, 35(1): 205-211.

3. Huber R, et al. Nature. 2004, 430(6995): 78-81.

4. Yang G, et al. Science. 2014 Jun 6; 344(6188): 1173-1178.

5. de Lavilléon G, et al. Nat Neurosci. 2015, 18(4): 493-495.

6. Marshall L, et al. Trends Cogn Sci. 2007, 11(10): 442-50.

7. Schreiner T, et al. Cereb Cortex. 2014 Jun 23. pii: bhu139.

8. Pace-Schott EF, et al. Sleep. 2009 Jan; 32(1): 19-26.

9. Straus LD, et al. Biol Psychiatry Cogn Neurosci Neuroimaging. 2017 Mar; 2(2): 123.

10. He J, et al. Sleep. 2015, 38(3): 423-431.

11. Marshall L, et al. Nature. 2006, 444(7119): 610-613.

12. Munz MT, et al. Front Cell Neurosci. 2015, 9: 30.

13. Del Felice A, et al. Brain Stimul. 2015, 8(3): 567-737.

14. Ladenbauer J, et al J Neurosci. 2017 Jul 26; 37(30): 7111-7124.

文(北海冉升精神病医院 · 董毅)

关键词搜索: 睡眠干预 心理活动
安徽冉升健康产业 ahransheng.cn 皖ICP备19025089号-1 技术支持:米拓建站 Powered by MetInfo5.3.19 ©2008-2024 MetInfo Inc.